黄鹤楼写作的背景是(武汉黄鹤楼公园的历史沿革是如何演变的)

摘要: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律诗,描绘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诗中通过对比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飞去和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情景,表达了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主题。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始建于三国时期,历经多次毁建。黄鹤楼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黄鹤楼写作的背景是


[编辑本段]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背景是什么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原文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如下: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词语注释如下:

⑴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⑵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⑶悠悠:飘荡的样子。

⑷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黄鹤楼写作的背景

扩展资料: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鹤楼

武汉黄鹤楼公园的历史沿革是如何演变的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矾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

武汉黄鹤楼公园的历史沿革

相关问答扩展:

1、黄鹤楼有没有必要晚上去

黄鹤楼晚上是否有必要去取决于个人兴趣和喜好。有些人喜欢晚上在江边欣赏夜景,感受黄鹤楼的古韵,而有些人则认为白天的景色更为美丽。所以,这取决于您个人的喜好和时间安排。

2、黄鹤楼的门票价格是多少

成人票70元

优待票35元,部分儿童和老人享受半价或免票优惠

武汉黄鹤楼还是很值得去的,不光是看看黄鹤楼长什么样,主要还是去感受黄鹤楼的文化、大武汉的历史,去体验体验古文人对大江大武汉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了。

3、黄鹤楼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如何

黄鹤楼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始建于三国时期,历经多次毁建。黄鹤楼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诗人崔颢的《登黄鹤楼》一诗更是传颂千古,使得黄鹤楼名声大噪。

美特攻略网,作者:浪迹江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zaskw.cn/zyxgl/80615.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