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故居的背景是什么
1938 年 7 月中旬,在九江沦陷武汉无险可守情况下,老舍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据老舍先生自述:“ 8 月 14 ,我们到了重庆。”暂时住在公园路青年会里。青年会是“文协”在重庆的第一个会址,老舍与何容住在二楼窗口向阳的一间,中间一个九屉桌,两张单人床分放两旁,坐在桌旁可就桌工作。至 1940 年 8 月房屋被炸毁才离开,现仅存当年楼上的“青年会”三个大字残迹。这期间写作了他的第一部抗战话剧《残雾》,第四部短篇小说集《火车集》,长诗《剑北篇》,话剧《国家至上》、《张自忠》、《面子问题》、《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等作品。
1943年11月17日,夫人胡絜青携子女来到北碚与刚割治完盲肠的老舍团聚,一家定居在蔡锷路 24 号(现为天生新村 63号副16号)。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老舍在北碚安家后,许多朋友前去看望。胡絜青一次又一次地讲述了北平沦陷后,1945年 2月4日,小女舒立出生。1945年完成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于 1948 年在美国写完。抗战胜利后,老舍写了长篇回忆文章《八方风雨》,记叙了他在八年抗战中的生活,在北平《新民报》上连载。他说:“把八年的生活有话即长,无话即短的写下来。我希望它既能给我自己留下一点生命旅程中的印迹,同时也使别离八载的亲友得到我一些消息,省得逐一的在口头或书面上报告。”
老舍先生在重庆北碚的故居(现天生新村63号)于2010年更名为“四世同堂纪念馆”,面向社会开放。
老舍故居的现状和保护措施是怎样的
老舍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现在是一座纪念馆,用于展示老舍的生活和创作历程。为了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游客数量、加强安全管理、定期修缮等。同时,也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老舍及其作品的了解和尊重。
相关问答扩展:
1、老舍故居建筑特点?
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王府井步行街世都百货西侧丰富胡同内老含故居准确点儿说应该叫“老舍纪念馆”,找到它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刚看到故居的门脸儿,迎面正好碰上一对老外从人力车上下来。1954年春天,老舍先牛在这个小院中亲手栽下了两棵柿树,每到秋天树上坠满沉甸甸的柿子,老舍夫人胡絜 青女士美其名曰:“丹柿小院”。
1950年老舍先生在经历了山东岁月和美国风雨后应周总理之邀回国并购买了这处房子, 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16年,写下了建国后的全部作品。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以及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等24部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小院是典型的北京二进三合院风格,大门坐西朝东。一进二门有一块很少见的五彩小木影壁,春节前后影壁上贴上“抬头见喜”和倒置的“福”字,特别有过年的味儿。院中正房(北房)三间,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是胡 青的卧室兼画室。西耳房是老舍自己选的卧室兼书房,他说这是全院儿中最静的地方。其实,这个故居就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2、老舍故居地址在哪里
老舍故居地址在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院。
老舍故居(Laoshe’s Former Residence),又称丹柿小院,是现代文学家老舍先生(舒庆春)1950年至1966年的住所。1998年,组建“老舍故居筹建处”,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拨专款进行修缮,1999年作为老舍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老舍故居坐北朝南,分内外院,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共有房屋19间。外院东向街门一间,门内设一字影壁,南房两间,北房两间,北房东侧设屏门,门内为二进院。内院正房(北房)三间,明房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画室兼卧室,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
故居的主要建筑
老舍故居小门楼式街门一间,东向,辟于院墙东南角,门前置方形门墩一对,门内设一字影壁。外院南房两间,为看门工友居住之所。北房两间,为老舍私人秘书南仁芷先生白天的办公室,兼做外地客人的临时客房。北房东侧设屏门,门内为二进院,迎门木影壁一座。
第二进院有正房三间,其中两间为客厅,东侧一间为胡絜青画室兼卧室。正房两侧接耳房各一间,东耳房原为卫生间,西耳房为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现均按原貌布置。东西厢房各三间,现为纪念馆展览室,在故居院内有老舍亲植柿树两株及鱼缸一口。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老舍故居
3、老舍故居开放时间是什么时候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00
全国三十四省市旅游景点地图大全一览表
美特攻略网,作者:浪迹江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zaskw.cn/tcask/88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