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的性格,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慷慨悲歌”的样子。
在北方人群体之中,河北人群体属于偏“有心计者”——尽管可能很多情况下,某些心机、心计的最后实现程度,可能不高。
总体上在北方省份中,河北人给人的豪爽感,属于稍逊档次。
河北在周王朝的时候,确实是分封文化的****区,但在礼崩乐坏的节奏方面,虽然晚于、慢于原来的河南、山西;但比山东更早。
所以河北人在原生的“仁义礼智信”崩盘和“复辟”中,似乎老是受“信”文化和“不信”文化的两方面拉锯影响。
如果说秦国和法家的专制文化,是“周王朝”“仁义礼智信”文化的一种反动;那么,所谓“燕太子丹托荆轲刺秦王”,似乎可以看做是周王朝崩盘阶段,****贵族对这种反动的一种报复。
但不像齐鲁区(今天的山东省),虽然也处在****区,燕赵人(今天的河北省)在保留和传承周王朝理念的文化建设上,又没取得什么成就。反倒给人一种行动也失败,立言也空白的感觉。
再加上自帝制建立后,帝国争战的战场中心,不断朝东边转移。到唐王朝时期,河北是安史之乱的策源地,以后又是藩镇(军阀)集中区。再后来直至五代、宋明清,历代改朝换代,河北都是帝国的争夺的主战场。
如果从周王朝“信用”文化的继承看,在燕太子丹那里,似乎还有一点血性;但再到五代不倒翁冯道那里,似乎这种信用的油腻浓度,已经位居华夏的前列了(油滑非常)。
好像自从唐朝某人士说过“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再加上荆轲刺秦王故事的渲染,似乎给人一种印象,河北人都是那种义无反顾、慷慨赴死的感觉。
但这是一种大错觉。
燕太子丹是河北人,荆轲并不是河北人。
荆轲的祖上是齐国人(现今山东),他的出生地是卫国,大致在现在河南和山东的交界处。
“河北人”燕太子丹想报复秦王,使用的却是阴谋诡计,利用的是一个山东人,从手段上看似乎不高明,也没有实现最终效果。
事实上历史上,“河北人”这种“实现度不高的心计”,故事颇多。
(欢迎读者补充)
比如刘秀在河北的时候,刘杨以刘秀迎娶外甥女郭圣通为条件入盟,却最终还是没有让自家的血脉融入到刘家的皇家世系。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特别是唐王朝之后,长期处在****拉锯战地带,后来又长期用作京畿驻地,确实给河北人性格造成了某些影响。
相比其他省份的人,普通层面的河北民众,相对低调,隐忍;普遍比较恋家,喜欢经营自己的家窝窝,而对那种“热血沸腾”的事情,似乎热情度不高。
这种恋家感,天津人身上表现得特征明显。天津的曲艺文化,也是在恋家的文化土壤中,发扬光大的。
一点观感,欢迎补充。
遇弱则弱,遇强则强。一人为龙,二三人及以上则为虫。不抱团是我们河北人的最大弱点,特点。但不张扬,不挑事,扶弱也是河北人最大的优点。河北的默默无闻,拜首都所赐,谁到北京去,只是经过了河北的城市,谁知道河北,灯下黑。
自古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人豪爽、直率、粗犷、宽容、朴实、厚道,不拘小节,看重声誉,善交友、讲义气,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信守“宁可人负我,我绝不负人”。
美特攻略网,作者:浪迹江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zaskw.cn/tcask/25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