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多数糖尿病是吃出来的,你怎么看这种情况,是不是中国美食排名世界第一呢?

好评回答
用户31618544742024年01月15日 回答

谢邀。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也感慨题主的脑洞,哈哈。

糖尿病跟美食的关系,可以说很奇妙。

当然,中国美食排名世界第一这个应该也是没有异议的,但是,一个人是否会得糖尿病并不是由中国美食的多寡决定的。

人之所以会得糖尿病,并不是因为吃了美食,而是因为不会正确的吃美食,和吃了美食之后不懂得如何帮助身体去消化美食而累及胰岛素使其失去原有的功能,从而导致了糖尿病的出现。

这么说可能还有点抽象,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甲和乙都生活在广州,我们知道广州美食在中国数一数二,他俩都酷爱广州本地的美食,当然他俩同时也热爱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美食,品尝美食成了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甲在吃美食时,从来不管美食的种类和搭配,比如说刚吃了烧卖,紧接着又吃了云吞,这种吃法使得甲经常同一天吃了过多的主食或者油脂类食物,这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营养水平和能量水平是非常不利的,自然增加了胰岛素的负担。

加上甲是一位商业人士,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运动,出门专车接送,办公室有电梯,回家又是沙发土豆。在这样的美食包围下,加上自身不懂得如何正确选择和搭配美食,甲在40岁之前就被诊断出了糖尿病。

乙是一位营养师,吃美食时都会考虑美食的成分及营养构成,比如吃早茶时,乙会点一份蒸萝卜糕和杂粮豆浆,这样营养就大致平衡了,在早餐过后还会吃一小份水果作为加餐。

乙还喜欢运动,在日常闲暇时间经常会泡健身房,运动有助于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乙虽然每天也吃着广州的各种美食,在合理的搭配和坚持运动下,即使到了50岁的年纪,身体指标依然都在合理范围内,而且看起来也只有40岁左右。

对于甲和乙,我们就能理解,会不会得糖尿病,并不在你身边有多少美食,有怎样的美食,而在于你如何正确挑选美食,搭配美食,以及生活中是否有坚持运动的习惯。

当然,中国美食的多样,或多或少也导致了中国糖尿病人口的上升。

我们都喜欢拿过去跟现在比较,都说过去糖尿病人怎么就没这么多,其实跟饮食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过去的人在饮食种类上要比现在少很多。

我再举个例子,A是生活在过去的人,B是现在的人,二人都非常喜欢广州美食,可是二人都生活在北京。

过去A如果想吃广州美食,需要乘坐几十小时的火车前往广州,耗时费力,所以一辈子只吃了有限次广州美食,更多的是吃北京当地的美食,所以就少了很多机会吃完烤鸭马上吃虾饺的情况。

另外A的体力活动强度比较大,虽然没有刻意运动,每天依靠活动消耗的热量仍然比较大。

而现在的B如果想吃广州的美食,只要不是绝对刻意追求新鲜度和口感口味等,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订购的方式,第二天就可以吃到心仪的广州美食。

这种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也使得B花费更多的时间上网,体力活动减少,运动更是几乎没有。

这样一对比,B自然要比A更加容易患糖尿病。

总而言之,糖尿病患病率高不是因为美食,而是生活饮食习惯和方式等因素导致,不过美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关键在于个人对待的方式。

祝健康。

其它回答
葛叔说好吃2024年01月15日 回答

【美食呼唤专业的吃货】中国不但美食第一,人口也是第一啊。至于糖尿病第一,是不小心得到的副产物。解决这个问题,葛叔很有兴趣,而且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先请楼主想一想,用脚趾头就可以回答的,人要吃饭没有错吧?错在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中国的餐桌养活14亿人口,一直都其乐融融。号称营养界爱因斯坦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坎贝尔先生,从1983年至1989年,历时六年,调查了中国65个县市,6500名受访者,写了一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国版的叫《救命饮食》。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颠覆了坎贝尔教授原来的自己的观点,就是“动物蛋白崇拜”为核心理念的西方饮食结构不如以植物蛋白为基础的中国人的饮食。从此以后,坎贝尔教授也成了一位素食的践行者,而且全家都在他的影响下开始吃素。

接着回答楼主提出的问题,糖尿病人世界第一是怎么来的?当然是吃出来的,而且是在以洋快餐为代表的西方饮食的潮流冲击下,病从口入的大溃败。我们也不要一味的指责我们的孩子吃的不健康,还不是我们这些家长,说你这次考试好了,我奖励你吃肯德基?胖墩们的养成,还不是一罐又一罐可乐一类的肥宅水辛勤浇灌的成果?无知比什么都可怕。

十九世纪,西方列强发动了****战争,毒害了多少同胞,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辈们奋起抗争。二十世纪在中国盛行的西方饮食文化,让中国人饱受糖尿病等慢病的折磨。我们该醒醒了。

美食呼唤专业的吃货。尊重美味的硬道理,打造健康的主旋律,让我们一起来《吃货拯救世界》。

美特攻略网,作者:浪迹江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zaskw.cn/tcask/23133.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