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海拔多少?敦煌莫高窟为什么位列中国石窟之冠?

本文共计1176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9分3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4年06月08日 17点44分51秒。

敦煌西千佛洞,比莫高窟开凿还早,小溪潺潺古木参天风光绮丽

# 旅游 随记#西千佛洞,在敦煌市城西南35公里处的党河河谷北崖,因地处莫高窟之西而得名,与莫高窟仅隔一道鸣沙山。我们是在从玉门关返回敦煌时顺路游览,途中景区标识非常明显。原本计划行程中没有这个景点,属于临时动议,这就是自驾游最大的优势。事后证明这个意外之喜,乃天意眷顾,锦上添花。

西千佛洞最早开凿于北魏,据说比莫高窟还要早一些,其艺术内容与莫高窟属于同宗,北魏以后各代都有不同程度的续建,现存洞窟22个,窟内彩塑34身,壁画800多平方米,其中部分佳作填补了莫高窟的空白。具有较高的 历史 研究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

从敦煌市西南行驶不远就可以看见党河,党河是甘肃西部疏勒河的支流,流至鸣沙山,至敦煌市之后注入疏勒河,是我国唯一的一条由南向北的地渗河流。河床北岸为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于沙山尽头的河床北岸陡崖上。

西千佛洞以其位于莫高窟也就是千佛洞西侧而得名,是莫高窟的姊妹窟,虽然它的开凿时间在莫高窟之前,但是名气远不如莫高窟,其主要原因是现存规模、数量、类别和艺术价值都与莫高窟有明显差距。可能也与宣传力度不足有关,游客不是很多,游览环境相对宽松一些。不利因素有时也可以转化为有利因素,据说这是辩证法。

西千佛洞规模虽小,但风光绮丽,环境幽雅。这里古树参天,松柏苍翠,鸟语花香,如同世外桃源。洞窟前边有一条晶莹清澈的涓涓小溪,叮咚作响,缠绵而去,使人飘然欲醉,心旷神怡。

汉代武帝时期,历经多年争战全面控制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两关”,打通了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从此中西商贸飞速发展,热闹繁华。大批商客在此云集,西域佛教迅速流传内地,不少商客以在石壁凿窟绘像为荣,所以在河西走廊各地遗留了大量的石窟艺术珍品。

景区面积不是很大,小溪旁潺潺流水,绿树碧莹;石窟内艳丽夺目的壁画、妙趣横生的故事、神态逼真的佛像,都更给这世外桃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这块佛教圣地溢彩生辉,引人人胜。

但是,西千佛洞在近一千年的岁月里,也受到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使这座古老的艺术宝库损失惨重。有的洞窟被风沙侵蚀面目皆非,有的已然坍塌难觅真容。在上世纪末,当地已经对部分洞窟进行了维护和修缮,基本控制了落败现象的延续。

在已经修复的洞窟中,目前有6个开始对外开放,使得广大游客可以一睹石窟艺术的神奇面目,领略千年之前文化宝库的璀璨风采。

由于洞窟之内严禁拍照,保护文物安全是每一位游客的义务和责任,定当自觉遵守。所以下面几幅窟内图片均为网络获取,不当之处,先行致歉。游览的时候按照规定我们只是参观了四个石窟,在这几个石窟中,****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凿龛,内塑佛像。

印象当中,窟内壁画多以佛教人物故事为主。壁画人物众多,形象生动,刻画细致,色彩鲜艳,使得这块佛教圣地更加显得高深莫测,内涵丰富。

窟内壁画风格与莫高窟同期壁画相同,人物造型健壮、比例适度、着西域式服饰,采用西域式的凹凸晕染手法,表现人物面部与身体的立体感,色彩质朴厚重,多用石青、石绿、在土红底色的映衬下,显得庄重热烈,宗教气氛浓厚。

中国四大石窟各有千秋,相比较而言,无论是石窟规模、艺术价值、 社会 名气等方面综合考量。莫高窟位居榜首应该没有争议。但是从游客的角度考虑,游览莫高窟远比其它三处吃力许多,排了几个小时的队,也就看了二十分钟,而且游览环境也难以从容欣赏。虽然明知景区也有难处,但是心里确实不太舒服。就算是打了个卡,到此一游吧。

龙门石窟和云岗石窟的面积和石窟数量都不低于莫高窟,游客数量也是很多,但是他们的石窟几乎是全部开放,所以在游览时不会感到拥挤和紧迫,当然,三者的艺术价值和保护难度也许不可同日而语,就算是姑妄言之吧。

走出西千佛洞,驻足于白杨树下,党河旁边,遥望对岸无际的戈壁荒漠,感叹一千年来,昔日繁荣兴旺的丝绸古道是如何日渐荒凉,所幸还遗留下这些华丽珍稀的宝贵财富,传承中华文明振兴丝绸之路任重道远。

敦煌是河西走廊的重要城镇,是河西文化的发源和腾飞之地,游览莫高窟姊妹两地,欣赏飞天真迹,饱览壁画雕像石窟艺术,令人大开眼界,流连忘返。接下来我们要去同是莫高窟姊妹的榆林窟,这里也是敦煌艺术的珍贵宝库。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旅游 景色##敦煌##河西走廊#

守护莫高窟半生,与丈夫分居19年,敦煌女儿樊锦诗:只为一个嘱托

1963年,北大刚宣布完考古专业的分配名单,一个学生家长嚎啕大哭:“我只有一个儿子,你们怎么能把他分配到敦煌?”

当年,一起被分到“把人吓哭”的敦煌工作的,还有个瘦小的女生樊锦诗。

樊锦诗也不想去莫高窟,可为了老师的嘱托,她决心前往。

临行前,她和男友约定三年后就去武汉团聚。

没成想,自此她却守了莫高窟大半个世纪。

从青丝到白发,樊锦诗为何能一直坚守?她又为什么被称作敦煌女儿?

1938年,樊锦诗生于北平。但长在上海的她,更像个地道的上海姑娘。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父亲希望她今后饱读诗书,所以以“诗”命名。

樊锦诗也不负“父”望,虽自小体弱多病,成绩却一直不错。还特别喜欢看书。

中学时,樊锦诗读到过一篇关于莫高窟的课文。课文里说莫高窟有几百个洞窟。洞窟里面有精美的彩塑,还有壁画,是一座辉煌灿烂的艺术殿堂。

樊锦诗对此印象很深,特别是1958年她考上北大考古专业之后,总是想尽办法搜集和莫高窟相关的一切。

大学毕业前一年,樊锦诗还主动要求去莫高窟实习,然而她没想到的是,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漫天的黄沙。

刚到敦煌,鲜花般的上海姑娘樊锦诗就被风沙吹得灰头土脸。等她用香皂洗完头,头发上却留了一层洗不掉的白碱,黏糊糊地让人难受。

研究所里的前辈还告诉她,即便是这样又苦又涩的碱水,也得省着用。这是长在南方的她难以想象的事情。

不光缺水,这里食物也十分匮乏。蔬菜除了白菜、土豆就是萝卜,嘴馋时樊锦诗就盯着邻居树上的水果,却总也不敢去“偷”点解馋。

研究所种的水果成熟时,樊锦诗终于分得了一份,刚拿到手的那天晚上,她就一口气全吃光了。

时隔多年后,樊锦诗还感叹:“此生吃过很多水果,那晚的水果却是最好吃的。”

对樊锦诗来说,物资匮乏倒还可以将就,可怕的是那里的气候。不但干燥,温差还大,不服水土的樊锦诗几乎每天都失眠。

没过多久,樊锦诗就病倒了,身体虚弱到连走路都困难,老师怕她出事,急忙安排她回了北大。而当时距离实习期满还有三个月。

从此,樊锦诗提起敦煌就心有余悸。毕业分配时,一听说自己要去敦煌工作,樊锦诗又如何能欢喜得起来?

而且,当时樊锦诗已打算结婚,男友彭金章被分配到武汉大学教书。

樊锦诗知道两地分居意味着什么。

正当她踌躇间,北大考古教研室主任苏秉琦先生的一番话,让她下定决心去往敦煌。

苏秉琦先生郑重地对她说:“我要感谢你,你这次去敦煌,是要编写考古报告的,这考古界的二十四史,就交给你了。”

在当时,学术界有一种说法叫:“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

近代以来,敦煌莫高窟不断遭到劫掠,仅1900年,藏经洞的文献就被英国人斯坦因拉走了十几车。

这些涵盖天文地理、习俗宗教、医学术疏、经济军事等的文献就如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而精华部分却早已经流落到日本、俄国、英国、美国……

敦煌的风雨历程成了几代学者的心头痛,而让敦煌学回到中国,也成为几代学者们最大的愿望。

听到恩师如此重托,樊锦诗眼窝发热,顿时觉得自己重任在肩。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竭尽全力,用3-4年完成老师的嘱托。

临别时,男友彭金章轻声说:“我等你!”樊锦诗哽咽着安慰他:“很快,至多3、4年。”

然而,樊锦诗却失约了,他们足足分离了19年,才得已团聚。

樊锦诗到的时候,敦煌的风沙一如记忆中那般凛冽。而她的住处竟是一处破庙。

有一天,她想要去远处的土厕解手,刚一出门就看见一双绿眼睛,吓得她汗毛倒竖。

当时她第一反应便是,遇到了狼!

樊锦诗忙转身回来,插紧门心惊胆战地过了一夜后,才发现那“狼”其实是头驴。

这样的“笑话”却让樊锦诗笑不出来,反而感觉深深地悲凉。

为了不思念上海的生活,樊锦诗不敢照镜子,尽量不去想外面的一切。

可每到夜深人静时,樊锦诗都特别孤独:“我常常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把我给忘了,老彭也把我忘了。”

1967年,当初的恋人彭金章,已成了丈夫“老彭”,而婚后,他们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敦煌,隔着天南海北。

有第一个孩子时,樊锦诗与彭金章达成一致,准备临产时去****条件较好的武汉待产。

然而,迟迟请不到假的樊锦诗却不得不独自在敦煌生产。

好心的****见她没有家人陪伴,给她出主意,说:“你快给你爱人发电报,说你生了个男娃娃。”

樊锦诗却苦笑道:“就算是个金娃娃他也赶不来。”

与此同时,她的丈夫彭金章正挑着两个筐子焦急地等火车。筐里放着早已准备好的营养品,以及孩子的衣服。

等他满头大汗地出现在病房门口,在惶恐中等了多日的樊锦诗顿时大哭失声。

彭金章看着虚弱的妻子,以及还没有衣服穿的儿子,也心疼得直抹眼泪。

之后,老彭又是炖鸡汤又是给孩子冲奶粉,体贴地照顾妻儿。

有丈夫的照顾,樊锦诗度过了一段温馨的日子。

可月子还没过完,老彭的假期已到,两夫妻又不得不再次分离。

他们在信中相约一定要尽快把工作调在一起,结束这种分居生活,可直到第2个儿子五岁时,他们的愿望还没有实现,一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

因为工作忙碌,樊锦诗没空管孩子。两个儿子不得不先后送到武汉,由彭金章照顾。

樊锦诗曾说:“我的心被撕扯成两半,一边是莫高窟,一边是老彭和孩子。”

其实,即便是备受赞誉,樊锦诗却不止一次想过要调离敦煌,去武汉好好照顾家人。

可樊锦诗的工作对莫高窟很重要,敦煌研究所不舍得放人;而彭金章在武大创建了一门考古专业,责任重大,武大更舍不得放人。

双方单位拉锯般争了多年,直到1986年时,甘肃有关部门特意派人去和武汉大学协调,武汉大学才松口表示此事交给彭金章个人决定。

不忍心看着妻子为难,年近50岁的彭金章,主动放弃了自己钻研已久的商周考古课题,到敦煌重新开始。

这对一个考古学者来说,是很难的抉择。为此,樊锦诗曾无数次对人说:“我不是个好母亲,更不是个好妻子。”

可于敦煌来说,樊锦诗却是个很好的守护者。

1984年,樊锦诗被任命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

一次,负责档案编制工作的她,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一张法国人于1908年时拍下的《敦煌图录》。

对比同样的洞窟和同种文物的照片,樊锦诗发现,短短几十年间,许多壁画已经慢慢退化或者模糊。

“壁画在退化,壁画在退化……”这句话像魔咒般挥之不去。如何尽可能保护这些文物,成了萦绕在樊锦诗心头的一件大事。

苍天不负有心人,1989年时,樊锦诗终于等来了转机。

那年,樊锦诗去北京出差,无意间看见有人在用电脑。电脑上的图片色彩缤纷,一下子吸引了她的注意。

当得知图像数字化后可以储存,樊锦诗激动不已,当即开始筹划用计算机保存莫高窟档案。

但当时的计算机价格昂贵,中科院一台640K的处理电脑就卖到6480元,何况是大规模采购计算机,敦煌研究所根本拿不出来这笔巨款。

几经考虑后,樊锦诗硬着头皮找到甘肃科委。谁知,一番恳切交谈后,本不富裕的甘肃科委被深深打动,爽快下拨了30万,让他们用来研制敦煌石窟数字档案。

经过考古人员们的努力,洞窟、壁画、彩塑以及散落在世界各处的文献,先后用计算机汇集在一起,成了一个个永久保存的电子档案。

而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

上世纪90年代,来敦煌莫高窟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光2001年,游客就超过了30万人次,且人数还在连年攀升。

有的游客大老远跑来看石窟,一出洞窟就感叹:“灰突突地有什么好看的?!”但即便是这样匆匆的一次参观,都会让莫高窟的微生态发生改变,使保护工作变得更加棘手。

为此,樊锦诗吃不下睡不着,不停地向有关部门写信建议停止莫高窟参观。

此举,引来了许多人不满:“要钱要支持时想到地方了,需要为地方做出贡献时,只知道死守着文物。”

樊锦诗也有过委屈,可转念想文物只有与时代相联系,才能增添活力,而如今的技术手段或可以解决莫高窟面临的困境。

为此,她呼吁在敦煌莫高窟保护区外建一所虚拟场馆。

2014年,敦煌数展中心正式运行,借助先进的数字和多媒体技术,千年前的洞窟如活过来了一般,不但缓解了莫高窟的压力,还给游客带去了很好的体验。

而樊锦诗也因对莫高窟的坚守与贡献,获得许多奖项,不断受到表彰。

可樊锦诗却说:“我原来并不懂文物保护的,我更想去完成苏先生交待的考古报告。”

面对越来越多的赞誉,樊锦诗认为荣誉应该属于莫高窟人,还将奖金都捐给了敦煌研究院。

2011年时,樊锦诗交出了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的第一卷,距离受苏秉琦先生嘱托那年,已经过去了整整48年。

其实,做学问何尝不是樊锦诗的梦想?可多年来,她从事更多的是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

如今,彭金章先生已然辞世,而年过80的樊锦诗,又回到敦煌,为编撰敦煌考古的“二十四史”而努力。

在一代代敦煌学者的努力下,“敦煌学在外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坚守了敦煌几十年的樊锦诗终于完成了心愿。

敦煌莫高窟附近的宕泉河畔,长眠着许多为莫高窟做过贡献的学者。但樊锦诗却表示,这里不会再添新墓,包括她自己,因为“要保护敦煌莫高窟的整体风貌。”

活得通透的樊锦诗从不避讳生死:“我已经八十多岁了,总有一天会走的,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敦煌,选择莫高窟。”

几十年来,樊锦诗对莫高窟,困顿时坚守,需要时守护,为此,她牺牲了与亲人的相守,延迟了自己想做的学术研究。

甚至连为生命做出的最后打算时,都在考虑不破坏敦煌的环境。

人生最好的年华在哪里,哪里便成为生命中不可割舍的部分,敦煌对于樊锦诗来说,便是如此,她已然成为了真正的“敦煌女儿”。

坚守,是个力重千钧的词汇。靠得是身体力行,更需要热血铸就,而最后,要用每分每秒的时间去一点一滴践行。

-END-

作者:蕉下观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2016年贵州一局长被****,录指纹时查出,他竟是18年前灭门案凶手

2015年,天津一家四口吃完饺子后3人离世,警察也差点中招

相关内容扩展阅读:

听说敦煌莫高窟里面不可以拍照,那我可以用手机拍吗。

不可以。根据敦煌莫高窟官方网站旅游通知,进入洞窟参观前请将大型背包、照相机、摄像机在洞窟入口处免费寄存。

在莫高窟参观不能拍照,手机和相机都不容许在现场出现,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错误地以为是怕照片外传,其实不是这样的,敦煌莫高窟是封闭的,对外不能看见光,讲解员带你进去也是用专用的冷光手电筒照给游客看的,因为拍照时闪光灯对壁画会有不好的影响。

敦煌研究院院长****说,石窟内空间狭小,每天游客众多,拍照停留可能会造成秩序混乱的状况。同时,游客长时间停留在洞窟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湿度和温度变化会加剧石窟“衰退”,颜料颗粒溶解致使壁画画面脱落。

听说敦煌莫高窟里面不可以拍照,那我可以用手机拍吗。

敦煌自由行三日游:探寻千年莫高窟与丝绸之路的文化

敦煌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是飞天艺术的故乡、佛教艺术的殿堂,有“戈壁绿洲”、“西部明珠”之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旅游胜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如果你想亲身感受敦煌的魅力,不妨参考我为你设计的以下游览线路:

敦煌自由行三日游:探寻千年莫高窟与丝绸之路的文化

第一天: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又见敦煌》演出

早上从市区乘车前往莫高窟,距离约20公里,车程约半小时。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后经历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修建,形成了巨大规模。现存有历代营建的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佛像2415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其中****初重建的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

在莫高窟,你可以欣赏到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壁画和雕塑,感受到佛教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你可以选择参加导游讲解或者自助导览,每个洞窟都有编号和简介,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洞窟数量众多,每天只开放部分洞窟供游客参观,具体开放情况可以在景区官网查询或者咨询工作人员。

敦煌自由行三日游:探寻千年莫高窟与丝绸之路的文化

另外,由于洞窟内光线较暗,为了保护文物,请勿在洞窟内拍照或者使用闪光灯。

莫高窟门票价格为238元/人(莫高窟8个实体洞窟180元+数字电影48元+往返莫高窟交通费10元),也可以选择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又见敦煌》演出普通坐席:联票646/人。

旺季:4月1日-11月30日开放时间:07:30-18:00售票时间:07:30-16:00

淡季:12月1日-次年3月31日开放时间:09:00-17:30售票时间:08:40-15:00

预约方式可以通过景区官网或者携程等平台进行。建议你提前一天预约,并在开放时间前半小时到达景区入口处换取实体票。游览时间大约需要3-4个小时。

敦煌自由行三日游:探寻千年莫高窟与丝绸之路的文化

中午从莫高窟乘车返回市区,休息一会儿后,可以去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美食。敦煌的美食以面食和清淡为主,比较有名的有黄面、牛肉面、酸****、驼峰汤等。你可以在市区内找一家口碑好的餐馆尝试一下。

下午可以乘车前往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距离约6公里,车程约10分钟。鸣沙山月牙泉以山称奇,以泉叫绝,因沙动成响冠雄,因沙抱月泉显奇,景区内有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有世界最大的金沙卧佛山;有天下罕见的金字塔形沙丘链等大漠奇观。

鸣沙山是一座由风沙堆积而成的巨型新月形沙山,高度达到1715米,因为沙子被风吹动时发出声响而得名,山体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堆积而成;月牙泉是一处清澈见底的新月形泉水,位于鸣沙山的怀抱之中,与沙山形成了一幅奇特的画面。鸣沙山月牙泉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是敦煌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

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你可以体验到各种有趣的活动,比如骑骆驼、滑沙、飞翔伞、越野车等。你也可以登上鸣沙山的顶峰,俯瞰月牙泉的全貌,感受大漠风光的壮美。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门票价格为110元/人,开放时间为7:00-19:00(夏季)或6:00-19:30(冬季),预约方式可以通过景区官网或者携程等平台进行。建议你提前一天预约,并在开放时间前半小时到达景区入口处换取实体票。游览时间大约需要2-3个小时。

敦煌自由行三日游:探寻千年莫高窟与丝绸之路的文化

晚上可以去欣赏一场《又见敦煌》的演出,这是一部沉浸体验剧,由著名导演王潮歌执导,采用“流线式”空间体验方式演出,以“穿越”为指导思想,划破岁月的时空,拉近历史的距离,让观众体验到情景交融身临其境的演出。

在这里也许行五十步,您已穿越百年,再行百步,您也许将与自己的心见面。无论是徜徉行走还是悠然观剧都带给人前所未有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带您穿梭重顾千年前的历史故事。

演出场地位于莫高窟数字中心西侧,距离市区约20公里,车程约半小时。演出时间为20:00-21:30,票价分为298元/人(普通席)、588元/人(至尊席),预订方式可以通过携程等平台进行。建议你提前一天预订,并在演出开始前半小时到达现场。在演出中,你可以跟随演员们走进不同的洞窟,感受不同的故事情节,体验沉浸式的艺术魅力。

演出结束后,可以乘车返回市区,入住一家舒适的酒店,休息一夜。敦煌市区内有很多酒店可供选择,价格也比较合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预算选择一家适合自己的酒店。

第二天:玉门关——雅丹地质公园

早上从市区乘车前往玉门关,距离约90公里,车程约1.5小时。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现存的城垣完整,总体呈方形,残垣高9.7米,长宽20多米,由四面土墙组成,全为黄胶土筑成,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及邮驿之路。

敦煌自由行三日游:探寻千年莫高窟与丝绸之路的文化

在玉门关,你可以体验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悲壮苍凉,虽然现在只是个夯土堆遗迹,没有了当年的壮观,但进入茫茫戈壁之上挺立的小城,可以在废墟中想象当年的盛景,感叹历史和时光的沧桑变化,也是一种特别的体验。

玉门关门票价格为40元/人,90/人(含观光车费),开放时间为7:30-18:00,预约方式可以通过美团或者携程等平台进行。建议你提前一天预约。游览时间大约需要1-2个小时。

中午从玉门关乘车前往雅丹地质公园,距离约70公里,车程约1小时。雅丹地质公园是一个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奇特地貌区域,以垄、墙、塔、柱、残丘等形态为主,侧壁陡立,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大小不等,是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之一,敦煌雅丹地貌是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最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

雅丹地质公园被称为“魔鬼城”,因为它的景观给人一种神秘而恐怖的感觉,仿佛是一个被风吹过的城市。

在雅丹地质公园,你可以乘坐观光车或者自驾车游览不同的景点,比如金狮迎宾、狮身人面、孔雀玉立、西海舰队、神龟出海等。你也可以在指定的区域下车拍照或者探索,但请注意安全和保护环境,不要随意攀爬或者损坏岩石。

敦煌自由行三日游:探寻千年莫高窟与丝绸之路的文化

雅丹地质公园门票价格为50元/人观光车:70/人,开放时间为6:30-19:00,预约方式可以通过景区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建议你提前一天预约。游览时间大约需要2-3个小时。

傍晚从雅丹地质公园乘车返回市区,途中可以欣赏到大漠日落的美景,感受一下敦煌的别样风情。在市区内找一家特色餐馆享用晚餐,品尝一下敦煌的美食。如果你还有精力,你可以去逛一逛敦煌的夜市,买一些当地的特产和纪念品,比如敦煌画、敦煌葫芦、敦煌玉器等。

晚上入住一家舒适的酒店,休息一夜。

第三天:阳关遗址——敦煌博物馆——沙洲夜市

早上从市区乘车前往阳关遗址,距离约80公里,车程约1.5小时。阳关遗址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西域两大关口之一,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敦煌自由行三日游:探寻千年莫高窟与丝绸之路的文化

景区现存有古阳关遗址、阳关烽燧、阳关古道、寿昌城遗址、汉长城塞墙遗址、汉代渥洼池遗址、西土沟(唐无卤涧)遗址、古墓葬群、古陶窑等汉代时期的众多文物遗迹。阳关遗址是中国古代边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关隘之一,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流传千古。

在阳关遗址,你可以参观阳关博物馆,了解阳关的历史和文化,观赏各种文物和图片,感受古代边塞的风貌。你也可以登上阳关烽燧,俯瞰戈壁滩的广阔,体验一下古代戍边将士的视角。

阳关遗址门票价格为50元/人,观光车票价:10元/人次,骑骆驼票价:60元/人次,骑马票价:50元/人次,乘坐驴车票价:20元/人次。开放时间为8:00-20:30,预约方式可以通过景区官网或者携程等平台进行。建议你提前一天预约。游览时间大约需要2-3个小时。

中午从阳关遗址乘车返回市区,途中可以欣赏到沿途的风景,感受一下敦煌的自然之美。午餐可以在市区内找一家特色餐馆享用,品尝一下敦煌的美食。

敦煌自由行三日游:探寻千年莫高窟与丝绸之路的文化

下午可以去参观敦煌博物馆,距离市区约1.5公里,车程约5分钟。敦煌博物馆整个建筑外形、色调融长城、烽燧及古****式建筑等文化符号于一体,美观、庄重、大方。是一个以展示敦煌历史文化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收藏有各种文物、书画、民俗等展品,反映了敦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

在敦煌博物馆,你可以欣赏到各种珍贵的文物,比如汉代的木简、唐代的陶俑、宋代的铜镜等。你也可以观看一些敦煌相关的影像资料,了解敦煌的发展变化和文化传承。

敦煌博物馆门票免费(需提供身份证),开放时间:

5月1日—9月30日,每星期二至星期天上午9:00—下午18:30(17:30停止入馆),星期一闭馆。

10月1日—次年4月30日,每星期二至星期天上午9:00—下午18:00(17:00停止入馆),星期一闭馆。

敦煌自由行三日游:探寻千年莫高窟与丝绸之路的文化

预约方式可以通过景区官网或者携程等平台进行。建议你提前一天预约,游览时间大约需要1-2个小时。

晚上入住后可以去沙洲夜市逛逛,每当夜幕降临,小巷里的店家将桌椅板凳排开。羊杂、烤肉、臊子面、驴肉黄面、甜胚子、杏皮茶……这里不仅有各式各样的西北美食吸引着游客和当地居民,还有极富风情的工艺品、农副食品。

敦煌的特色美食

驴肉黄面:这是敦煌最有名的特色小吃,用细如丝线的手工面条拌上酱驴肉丁、水豆腐和香菇,干拌或加汤食用,香味溢口,是敦煌人的最爱。

羊肉粉汤:这是敦煌传统的小吃,用羊汤打底,加入熟羊肉片、羊肉丸子、粉条、油豆腐、黑木耳等,再配上现制的发面饼,滋补爽口。

敦煌自由行三日游:探寻千年莫高窟与丝绸之路的文化

胡羊焖饼:这是敦煌的一道特色美食,用宽面和红烧羊肉一起焖炖,面饼吸了满身的肉味,大口吃肉、大口嚼面,让人眉飞色舞。

酿皮子: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民间小吃,用优质面粉精制而成的透明皮子,切成条或块,拌上酱油、香醋、蒜泥、辣椒油、芥末等调味品,味酸辣,柔韧爽口。

泡儿油糕:这是敦煌代表性的传统甜点,用红豆沙为馅,外层裹上面包糠油炸而成,外酥里嫩,微甜不腻,口感丰富。

杏皮水:这是敦煌当地招牌饮料,用当地的李广杏为原料,用杏皮熬制而成,冰镇后口感酸甜,解渴消暑。

敦煌旅游注意事项:

提前预约莫高窟门票:莫高窟是敦煌最著名的景点,门票需要提前在微信公众号“莫高窟参观预约网”上购买,不能现场买票。门票包含了8个实体洞窟、2部数字电影和往返区间车。门票的种类和价格会根据旺季和淡季、疫情防控等因素有所变化,具体可以在小程序上查询。

做好防晒保湿:敦煌属于暖温带干旱气候,紫外线强烈,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建议游客根据自身情况,带充足的水、太阳伞、墨镜、太阳帽和防晒霜等外出护肤用品。多喝水,携带御寒衣服,以免气候不适。

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敦煌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有不少信仰****教的民族,他们不吃猪肉,这是他们生活中的最大禁忌。建议游客在敦煌旅游时要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不要做出冒犯或不礼貌的举动。

敦煌自由行三日游:探寻千年莫高窟与丝绸之路的文化

保护文物环境:敦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游客在参观莫高窟等景点时要遵守相关规定,不要拍照、触摸或损坏文物,不要乱扔垃圾,不要大声喧哗,保持良好的游览秩序和环境卫生。

敦煌三日游,让您领略丝绸之路的文化与自然魅力,感受敦煌的历史与现代,体验敦煌的风土人情与艺术风光。敦煌,一个值得您一生至少去一次的地方,一个让您流连忘返的地方,一个让您心驰神往的地方。

敦煌,期待您的到来。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遇到的那些事儿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遇到的那些事儿

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经过数百年建造,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和风沙掩埋,莫高窟逐渐被人淡忘。莫高窟得以闻名世界,缘于藏经洞的发现。

藏经洞的发现

莫高窟是一处世界级文化宝库。它之所以举世闻名,正是因为在一个小石窟中,发现了封藏几个世纪的巨量经卷、文书、绘画等文物。这个小小石窟就是敦煌藏经洞,藏经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

藏经洞是第16窟甬道北壁的支窟,是窟中之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是晚唐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堂。

藏经洞非常小,平面近于方形,长宽不足3米,窟高3米,覆斗形窟顶,是真正的方丈斗室。石窟北壁贴壁建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泥塑洪辩像。北壁画菩提树二,枝叶相接。菩提树左侧画比丘尼一,双手捧持对风团扇。菩提树右侧画近侍女一,一手持杖。西壁嵌大中五年洪辩告身碑一通。

敦煌藏经洞发现于1900年,是莫高窟当家道士王圆箓无意间发现的。

1892年,道士王圆箓来到莫高窟。此时莫高窟十分荒凉,崖间上的通道多数已经毁于战火,一些洞口已经崩塌,底层的洞窟已为黄沙掩盖,这里只有一些粗通汉语的喇嘛居住。

关于藏经洞的发现过程,有不同的故事。

据说王圆箓在莫高窟定居后,香火渐盛,他把信徒们施舍的钱财节省下来,开始重修和改造莫高窟。他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层洞窟中的积沙。在清理第16窟积沙时,王道士引水冲沙,无意中把水冲进了16窟甬道中,使甬道北壁密室封墙处裂开了一道缝隙。王圆箓用芨芨草从缝中****去试探,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他打开破壁,发现了现编号第17窟秘密的小板门。打开板门,看到了从地面一直堆到洞顶的一卷卷粗布包扎的包裹。

另一个说法是,王道士当时雇了一个姓杨的人在第16洞窟的甬道里抄经,杨某以草棍点烟,然后偶然将草棍插在洞壁上,发现草棍生出的烟被吸进了洞壁上的裂缝,然后发现了藏经洞。这个故事没有可靠的文字出处,只是民间传说。

无论如何,藏经洞是1900年的那个夏天被偶然发现的。王道士打开了小小的藏经洞,封藏于石窟中近900年的文物重见天日。

藏经洞的来历, 历史 上并无记录,堪称千古之谜。敦煌学专家、学者根据其他 历史 资料进行推断,提出了“避难说”“废弃说”等多种假说,众说纷纭。人们根据敦煌遗书分析,藏经洞封闭大约在11世纪中后期。

道士王圆箓

藏经洞的尴尬

藏经洞发现之日,正是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这应该是个六六大顺的日子,可是对敦煌遗书来说,却是劫难的开始。这一年,清政府风雨飘摇,藏经洞发现两天之后,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

藏经洞出世的时间实在是太糟糕了。

王道士想了想,这些古物年代久远,应该会得到政府官员的重视,如果报告上去,也许会得到一定的赏金,可以缓解他修缮莫高窟的资金窘况。

说干就干,王道士兴冲冲地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可惜的是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视作发黄的废纸而已。

王道士垂头丧气而归,把这事暂时放了下来。

1902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汪知县是位进士,对金石学很有研究。王道士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他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自去莫高窟察看, 汪宗翰颇为欣赏,写了报告,且附上一些王道士送来的佛经,上呈甘肃学政叶昌炽。

叶昌炽是清末著名藏书家和金石学家,他是第一位确认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宝藏价值的人。叶昌炽向甘肃藩台建议,应将所有这些古代文物、文献运到省城兰州保存。

然而,敦煌距离兰州路途遥远,仅运费就需五六千两银子,一时经费无处落实,只得让汪知县责令王道士将发现的文物和文献就地封存,等候处理。

两次找知县没有结果,王道士仍不甘心。他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肃州(酒泉)。他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被狼吃匪抢的危险,行程800多里,才找到了时任甘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谁知这位廷栋大人匆匆浏览了一番,最后得出一个让人愕然的结论:经卷上的字还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

王道士再次被拒,失望不已。这也是当时藏经洞面临的尴尬处境。

直至1907年5月,匈牙利裔英国人斯坦因从一个商人那里获悉藏经洞里偶然发现了大批古代写卷的消息。于是他带上一个名叫蒋孝琬的师爷,赶赴敦煌莫高窟。

藏经洞的文物被外国人盯上了。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在藏经洞

藏经洞的劫难

斯坦因先派蒋师爷与王道士交涉,要求将藏经洞的写本全看一遍,被王道士拒绝了,斯坦因又决定在蒋师爷的陪同下亲自与王道士打交道。

为此斯坦因认真观察了王道士,在他的笔记中,记录着他对守护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王道士的印象:“王是一个孤傲、忠于职守的人。他看上去有些古怪,见到生人非常害羞和紧张,但脸上却不时流露出一丝狡猾机警的表情,令人难以捉摸。”斯坦因的师爷蒋孝琬调查发现,王道士账本清晰,生活简朴,从不挪用募集到的维修寺庙的银子。斯坦因意识到,用金钱收买王道士行不通。

为了取得王道士的信任,斯坦因费尽心机,编造了一通谎言。斯坦因知道,在中国,玄奘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正好莫高窟有玄奘取经壁画,他便以此为借口,让蒋孝琬告诉王道士:眼前的斯坦因是玄奘信徒,是从印度翻越大雪山来取经的外国和尚;印度本土佛学渐衰,外国和尚要来敦煌取经,回到佛陀故乡重新弘法。玄奘的在天之灵让他看守藏经洞,就是为了等待这位外国和尚,取经功德无量。一席话让王道士为斯坦因打开了藏经洞的大门。不过在拿绢画时,王道士留了个心眼:他专门挑那些破旧的卖给斯坦因。他想用手头这些破烂换点钱来整修洞窟,可王道士哪里想到,破旧可能意味着画卷更古老、更有价值。

斯坦因从敦煌带走了数千件写经、绢画、丝织品,这些文物分别入藏印度国家博物馆、匈牙利科学院、大英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

后来,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陆续来到敦煌盗窃掠夺,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如今,藏经洞中空空如也,只有洪辩和尚的塑像依旧端坐石窟之中,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阅尽藏经洞曾经发生过的千年风波。

撰文/黄建强 图/资料图片

欢迎来到美特攻略网,作者:浪迹江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zaskw.cn/lygl/36559.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